🌞毛主席逝世前,为何没把军权交给叶剑英,这才是真实的原因。 (信息
发布日期:2024-06-24 16:34 点击次数:184
🌞毛主席逝世前,为何没把军权交给叶剑英,这才是真实的原因。
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国共内战的硝烟很快在祖国大地上笼罩开来,曾几何时,中国共产党只是一支普通的农民起义军,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智慧,最终逐步发展壮大,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。
在这近百年的非凡革命历程中,出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杰出领导人物,其中,就有一位人民赞颂为"九大元帅之首"的叶剑英。
叶剑英出身书香之家,幼年时就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抱有向往,1924年,他毅然加入国民革命军,次年便以优异成绩从黄埔军校毕业,成为第一批学员之一。
最可贵的是,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,叶剑英挺身而出,在广州领导亲身率兵反蒋,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之后,叶剑英一路携手毛泽东、周恩来等领导,从井冈山起家,战火重重,几经艰险,终于走过了漫长的革命征程,其中,叶的忠诚坚定和高瞻远瞩的决断力尤为领导层赞赏。
遵义会议期间,叶剑英大义凛然,挺身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,为中国革命事业谋得生路,由此奠定了他在党内的核心地位。
1976年这一年,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格外沉重的年份,这一年,我们敬爱的领袖毛泽东主席离世,国家政治上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。
叶剑英本是其中一员主要权力接班人,但由于年事已高,更重要的是1974年他被查出患癌症住院,身体每况愈下,而"四人帮"在这一年更是公开发难,不允许叶剑英出院就医,将他完全隔离起来。
叶剑英深知大权旋即难以掌控,心中对党和人民自然无限牵挂,幸而在这个危急关头,仍有一位老部下义不容辞,挺身而出,就是出身贫苦农民家庭、红军养子的陈锡联。
陈锡联自小就目睹了旧社会的黑暗和苦难,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,年仅16岁就加入了红军,从此,他便追随着共产党人的脚步,在大革命的洗礼中一路成长。
抗日战争时期,陈锡联就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胆识,多次创造了辉煌战绩,1937年的阳明堡战役,他亲率部队,利用机动灵活的战术,一举击毁24架日军飞机,开创了步兵打击飞机的先河,从此,陈锡联在八路军里小有名气,被老军长视为"将才"。
解放战争年代,陈锡联的军旅生涯更是达到了事业的巅峰,他的心智足够敏锐,对军事指挥有独到体会,每当战火紧张,陈锡联就能沉着冷静地指挥部队,始终不失对敌火力制约的机会,曾几度,他的部队几近被歼灭之际,陈锡联都能打开困局,扭转战局。
毛泽东曾对陈锡联给予很高评价,陈锡联这份朴实忠诚、吃苦耐劳的品质,毛主席才最终决定,在叶剑英年事已高、身染沉疴之际,让陈锡联暂事掌管中央军委大权。
这一决定,显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,因为按照资历和功绩,邓小平同志似乎更应该是接班人选,但毛主席慎重考虑后作出了不同决定,原因只有他自己知道了,或许,他觉得邓小平已身兼多职,不该再增加负担,又或许,他更看重陈锡联那份忠厚老实、当令尽责的军人风范。
无论如何,当时大家都有些惊讶和不解,但在革命年代,绝对服从组织决定,才是大家共同的行为准则,于是叶剑英便将手中的军权,交给了这个出身卑微、从未离开军旅生涯的老军人。
有意思的是,这一权力更迭过程十分顺利平稳,并未像外界传言那样,存在什么"夺权风波",相反,叶剑英和陈锡联两人都是为国家和人民着想,都秉持着共产党人那份单纯而高尚的忠诚情怀。
权力易手后,陈锡联对叶剑英始终怀着诚挚的敬意,无论中央军委发生什么重大事项,他都会及时与叶剑英商议,可以说,老领导的意见和建议,在陈锡联手中依然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和影响。